儿童哮喘的中医药疗法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以往儿童防治哮喘常采用西医治疗,却忽略中医疗法。我国的中医药在防治儿童哮喘方面有其悠久的历史、特色和优势。因此,笔者查阅相关文献,从以下四点谈谈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
一治疗原则上的区别
西医:祛除发病诱因、控制急性发作、预防哮喘复发、防止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坚持长期、持续、规范、个体化的吸入治疗。发作期予以快速缓解症状的支气管舒张剂及抗炎药物;缓解期给予长期控制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以及调节机体免疫药物。
中医:采取分期辩证施治,急性发作期当攻邪以治其标,分辨寒热虚实而随证施治;慢性持续期当标本兼治,以祛邪扶正、化痰平喘、补肺健脾益肾为治则;临床缓解期当扶正以治其本,以补肺健脾益肾为主,调其肺脾肾等脏腑功能,消除伏痰夙根。
二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疗时当攻邪以治其标,并分辨寒热,随证施治。
2.1寒性哮喘
证候:咳嗽气促,喉间哮鸣,痰白清稀,鼻流清涕,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脉象浮滑,指纹红。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
3岁以下,每次服用3g,每天3次;3-6岁,每次服用6g,每天3次;6岁以上,每次服用13g,每天2-3次。服药时用温开水冲服。
2.2热性哮喘
证候:咳喘哮鸣,声高息涌,痰稠色黄,发热面红,胸闷膈满,小便黄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指纹紫。
(1)中成药:小儿咳喘灵口服液
2岁以下(包含),每次5ml,每天3-4次;3-4岁,每次服用7.5ml,每天3-4次;5-7岁,每次10ml,每天3-4次。服用方法为口服。
(2)中成药:肺力咳合剂
7岁以下,每次10ml,每天3次;7-14岁,每次15ml,每天3次。服用方法为口服。
2.3外寒内热证
证候:喘促气急,咳嗽哮鸣,痰稠色黄,鼻塞喷嚏,流清涕,咽红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苔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滑数,指纹浮红或沉紫。
中成药:止喘灵口服液
1-3岁,每次3ml,每天3次;4-9岁,每次6ml,每天3次;10岁以上(包含),每次10ml,每天3次。服用方法为口服。
三哮喘慢性持续期
哮喘慢性持续期以正虚邪恋(痰邪恋肺、肺脾气虚或肾虚不纳)为主,当标本兼顾。
3.1痰邪恋肺、肺脾气虚
证候:早晚轻喘或动则发喘,晨起痰咳,遇寒做嚏,神疲纳差,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指纹淡。
中成药:平喘益气颗粒
5-12岁,每次3g,每天3次;12岁以上,每次6g,每天3次。服药方法为冲服。
3.2痰邪恋肺,肾虚不纳
证候:病程长,喘促迁延不愈,动则喘甚,面白少华,小便清长,喉间痰鸣,舌质淡,舌苔白或腻,脉细弱,指纹淡滞。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和五味子等。
四哮喘的临床缓解期
临床缓解期(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以正虚为主,当扶正以治其本。
4.1肺脾气虚
证候:无喘促发作,面白少华,气短自汗,神疲懒言,形瘦或面黄,晨起咳嗽,苔白,脉细缓。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
1-3岁,每次2.5g,每天2次;4-6岁,每次5g,每天2次;6岁以上,每次5g,每天3次。服药方法冲服。
4.2脾肾阳虚
证候:无喘促发作,面色淡白无华,畏寒肢冷,动则气短,神疲乏力,大便清稀,夜尿增多,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
4.3肺肾阳虚
证候:无喘促发作,时有咳嗽,干咳,面色偏红,形体消瘦,口干心烦,多语多动,手足心热,便干尿赤,舌苔化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1)中成药:槐杞黄颗粒
1-3岁,每次5g,没按2次;3-12岁,每次10g,每天2次。服用方法:冲服。
(2)中成药:蛤蚧定喘丸
4岁以下每次2.25g,每日2次;4-6岁,每次4.5g,每日2次。
中医药防治儿童哮喘主要依据中医辨证理论,相比西医而言,观察更为细致,副作用较小,治疗方法更加细化。临床上应将西医与中医结合,取其长补己短,确保防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高儿童哮喘的整体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栩栩,曹玲,陈星,等.中西医结合防治儿童哮喘专家共识[J].国际儿科学杂志,,47(6):-.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年版)[J].中华儿科杂志,,54(3):-.
(科普稿件审核:蓝晓红、魏玮、高茗)
主办:医院政治工作部
来源:药剂科吴波
总编:张光辉
编审:杨子江
编辑:汪卫东
责编:杨蕈菱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mzl/6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