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源性哮喘治疗 >> 心源性哮喘怎么治疗 >> 正文 >> 正文

瞿介明哮喘的临床工作重心在缓解期稳定期

来源:心源性哮喘治疗 时间:2021-11-19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pf.39.net/bdfyy/bdfhl/140805/4440873.html

推荐语

今年5月5日是第23个世界哮喘日,主题为「揭示哮喘的误区」,树立对哮喘的正确认识,做到哮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自我管理。中国目前哮喘疾病现状如何?意味着什么?哪些数据对于我们而言是困难与挑战?最大难点在哪?呼吸学科要如何应对?目前中国的哮喘诊治水平如何?具有哪些前沿新技术?诊治方面的短板如何补齐?如何制定针对性措施?……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呼吸界》特别邀请了中国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领域资深专家王辰院士和瞿介明教授,请他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深入介绍并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哮喘等慢性病的诊疗现状,提高我国慢性疾病整体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助力。

面对中国哮喘现状,呼吸学科亟待解决几大难题……有效的应对手段是面对公众广泛普及宣传哮喘知识,加强社会普查工作,临床医生在诊治中提高主动筛查意识

我国因人口基数大,哮喘患者数量大,在支气管哮喘疾病中有相当多比例人群从未被诊断,他们隐匿于社会,部分人从来不知自己已罹患支气管哮喘疾病,更无从谈起得到及时、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大家把这部分患者看作正常健康人,但实际上他们没能得到应有的医疗照护。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呼吸学科该如何应对?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

第一,面对公众广泛地普及宣传支气管哮喘知识。患者由于自身认识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因而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疗。对这部分人群,我们应从社会层面、大众层面,对他们进行科普教育,帮助他们应诊尽诊;

第二,加强社会普查工作,采取主动手段积极筛查。目前我国已有较完善的肺功能检查设备,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等,能较早、准确地筛查出哮喘患者;

第三,临床医生在诊治病人过程中提高主动筛查意识。尤其对一些原因不明的或阶段性发作的胸闷或者慢性咳嗽患者,对有类似于过敏性鼻炎等过敏体质易患支气管哮喘的高危人群,临床医生要有主动筛查意识,主动发现就医人群中隐藏着的支气管哮喘病人。

支气管哮喘病因较为复杂多样,目前我们还需要对这种疾病的病因有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研究,对于呼吸学科同道而言,这是一大挑战。因此,这要求我们:第一,呼吸学科同道需要下更大功夫努力从临床探究、寻找其发病因素;第二,诊断支气管哮喘对于临床症状非常典型的患者而言并非难题,但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者是偶发的、程度较轻的患者,临床医生往往不会首先考虑到支气管哮喘诊断。从这个角度出发,临床医生如何能想到这些患者是不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病例,如何把这些患者从极易误诊的人群中准确、及时地诊断出来;第三,支气管哮喘从临床诊断角度看,如何采用更多、新型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是关键。目前,国内用支气管激发试验所用的试剂由于各种审批等原因而影响在临床的使用。如何在相应的诊断技术和对应的试剂方面做更多的、进一步的加强和拓展?是需要我们去克服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用更加简洁、高效、准确、安全的诊断方法,更好地满足支气管哮喘病人的早期精准诊断。

我国哮喘新药研制研发、最新临床研究、最新治疗方法以及对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水平整体与国际同步……引入抗炎治疗、吸入激素治疗是一大进展

对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我们无论从认识上还是治疗上,都经历了一段过程:认识层面,「它是一个慢性的气道炎症」这个认知推动我们对它的诊治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治疗角度,我们引入了抗炎治疗,尤其是吸入激素的治疗,这是治疗根本上的一大进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或更早,临床上有很多重症哮喘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救治(尤其夜晚急诊抢救时),很多患者因病情得不到缓解而发展至急性呼吸衰竭,需要行气管插管或上呼吸机,因此很多病例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随着我们对哮喘发病机制的了解(包括吸入激素的应用之后),临床上明显看到重症哮喘的比例得到降低。也就是说,吸入ICS之后,很多患者可以得到较好、有效的控制,病情的严重程度明显下降,成为轻、中度,即使发作也属于可控的、较轻的发作。比如说在治疗过程中,现在不单是抗炎,包括解痉还有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ICS/LABA二联制剂的吸入使治疗层面比单一应用有了新的进展。最近国际上开启了三联治疗时代即ICS+LAMA+LABA,这三联药用在慢阻肺比较适合的人群中在治疗上比二联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治疗疗效,包括减少发作频率、延缓发作时间。对于支气管哮喘也在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在哮喘新药研制研发、最新临床研究、治疗方法如支气管热成型术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方面积累的经验已经较为丰富,整体上与国际同步。

管理方面,目前我们能做到和正在实施的工作中,或许还能对将来在数据采集和研究方面奠定一定基础和起到支撑作用。举个例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在加大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宣教的同时就成立了「哮喘之家」,通过集中管理、宣教可让更多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和自我提高对支气管哮喘疾病治疗的效果。一是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二是把疾病对工作等各方面的影响尽可能地降到最低。很多病人参加「哮喘之家」之后与没有参加的人群相比,可以明显看到自我管理水平、情绪稳定、精神状态等各方面的区别。尽管目前名称在不断变化,但工作内容以及医患互动方面仍在不断加强,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太多地在线下、现场对病人提供帮助,而是更多地应用APP、网上俱乐部、患者群等方式促进管理和随访工作。将来我们支气管哮喘临床工作的重心聚焦在缓解期、稳定期治疗和管理,那么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如何做好支气管哮喘全程化管理。因此,迫切地需要有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构架:

第一步,针对如何用好电子病历,将信息化用在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气道疾病的管理中,我们首先需要系统的设计构架,这个也是基础工作。

第二步,有了构架,落在具体内容上就是建立哮喘病人的临床(电子)数据库,这对于临床研究、疾病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也是目前国际上十分认同的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电子化的病例数据库,包括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随访、管理一体化的主要临床信息;

第三步,有了数据库,还要建立一个非常系统的、及时的、规范的随访管理系统。多长时间、什么样的病人应该随访,什么样的病人可以在家里自我进行管理,记录哮喘日记,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无线的电子化测试数据自动上传。比如:患者经过健康宣教和规范操作培训后,自己在家吹一次家用的峰流速仪就可以自动生成检测数据,通过APP软件自动上传到医师管理端,数据还能保证准确性、完整性。这样的系统,必将能促进我们对支气管哮喘的管理进行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

国家把哮喘的防诊治纳入行动计划有利于全链条、全周期的投入和规划的有效落实……关键是医学界和呼吸学界在认识层面、队伍能级、人员素养等各方面是否做好了足够准备

国家把哮喘的防诊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这是一项重大战略,有利于全链条、全周期的投入和规划的有效落实,但关键我们是否做好了足够准备?如:医学界、呼吸学界对于这类疾病是否从认识上、意识层面做好了准备?对于这类疾病从队伍的能级上是否做好了准备?其中包括整个队伍从事慢性气道性疾病早期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一整套系统对比,包括三级、二级和社区三级防治立体的网络。而对于这类疾病我们的专业团队,人员素养是否做好了准备?这些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希望从各级政府,包括中央到地方,加大对这类疾病的临床研究和全程慢病管理的投入,包括预防、康复等相应保障措施和技术相应研发,以及用于全程慢病管理中的费用投入,让硬件、软件所需要的支出都得到充分保障。

如何让三级联动更接近「同质化发展」?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更多要从宏观层面制定慢性气道呼吸系统疾病的有效措施和方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加大对人群早筛的投入,以政府公共卫生项目作为保障去做好慢性气道疾病(支气管哮喘、慢阻肺等)的早期筛查。另外还有慢阻肺低龄化的问题,以前我们更多地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mzl/6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