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源性哮喘治疗 >> 心源性哮喘治疗 >> 正文 >> 正文

胡希恕先生用大柴胡汤治疗哮喘的秘诀,这个

来源:心源性哮喘治疗 时间:2021-3-16

今天,推荐一段令人深思的对话,是两位青年医生之间的交流探讨,一位是从学二十年的曹毅大夫,另一位是他的友人,王博医师。

对于胡希恕先生治疗哮喘,他们在临证中又多了很多不一样的感受,令人可贵的是,在这得失之间,成败之中,曹毅大夫用心记下,透过这段朴实的文字,启发价值不言而喻。

我终于领悟到胡希恕大柴胡汤治哮喘背后的秘密了。

怎样?

他根本不是什么辨证,也不是辨方证出来的。

说来话长。你观察一下你自己的呼吸。

要呼吸,首先要胸廓打开。如果把你的胃脘使劲按住,你就呼吸不进去。把你的两肋压住,你也呼吸不进去。

大柴胡汤就是针对这几个地方去的。

还有就是肺本身的问题,呼吸不进去,肺里的空间被占据

了,气、痰、水、饮、瘀血都可能。所以合用桂枝茯苓丸。

痰饮用小青龙汤。气郁开肺气,麻杏之属。

受教了。

治了3个,都是神效。

但应该会有胸胁胀满的表现吧?

根据以上理论,用四逆散松解两肋,半夏泻心汤松解心下,芍药甘草汤、厚朴、木香松解腹部,浙贝、青陈皮、白芥子、猪牙皂、千金苇茎汤化痰,杏仁、蝉衣开肺气,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续断、杜仲补肾松解腰部,随证选用,治哮喘疗效大增。

没有胸胁胀满的表现。我猜测,因病人气紧,根本无暇顾及其他症状。但有病人诉说

我心下堵,也有说肚子胀的。

所以很多方证派的医家都特别注重按胸腹和胁下,看肌肉紧张度。

这是一个好思路,我根据这个思路,扩展到很多病种。

但也可能有些胁胀是触诊出来的,没主观感受出来,也有用柴胡的机理。

如果是肾不纳气呢?

那就加续断、杜仲。

腰部筋膜紧张,一样呼吸不利,你可以试试。各种病都行,这样思考,你会对疾病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只要病人一来,就立即知道治法了,而且一步一步很清楚,好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控制。这样看病心里就有底了,经过实践,证明效果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

这样看来柴胡证的呕应是两胁肌肉紧张挤压胃上逆,缓解两胁痉挛,胃不受挤压,自然不呕。

日本人的腹诊了不起,值得重视,我一直想把方证的实证思想和传统的气化理论结合起来,我认为可行,互补,挺好。

这也是我的愿望。

只是一个思路,有待斧正。

不敢。在王兄处学习了。我的体会也是这样。

方证派的思想是实证,每个病理机制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病位和具体病变,让人感到实在、踏实,如胁胀,脏腑辨证是肝气郁,方证观则可能认为是肌肉、筋膜痉挛,脏腑观认为柴胡剂疏肝气,方证观则可能认为柴胡剂解除胸胁肌肉紧张,说实话我觉得方证观让人清醒些,不过传统理论中关于气化的理念则让人更深入些。

体会

对传统说法的理气、行气,王博医师用的是“松解”一词,这个词更形象地说明了传统说的气滞,其实质是肌肉、筋膜等紧张或痉挛,理气、行气就是松解该处紧张痉挛的肌肉、筋膜,这样认识相对于抽象的“气”显得具体实在,其实就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气”,也离不开肌肉、筋膜等实质组织部位,所以治气,行气、理气,可以从松解实质部位理解。

但我认为完全等同也是不可的,实质部位是具体的载体,而气是抽象的,不只是指实性的组织,还指一种态势、能量、动力等,是一种综合表现。如气滞,从实性部位看,确是肌肉筋膜等组织紧张痉挛,但那也许只是一个结果和现象,而不是原因和本质,松解痉挛也只是气化得行的结果,但为何会如此?恐怕又不是单单用组织痉挛可解释。

气化失常含义极广,除表示一种气滞不通的状态外,还包含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所以不可完全等同具体部位实性改变,而日本古方派完全废除了“气”的理念,虽然看起来形象直观,理解起来简洁明了,操作起来也简单直捷,但似乎把最精髓的“所以然”部分丢掉了,而如果奢谈气化,不讲具体病位,不求实证,则难免趋向玄谈,故两种思想要结合。

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

把抽象的理论用于临床实践,

将生涩的文字变成实在的临证指针,

得失之间,成败之中,

是一位扎根临床中医大夫的实战记录

与孜孜不倦的探索。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上承《医门初窥1》,以医案形式把《医门初窥1》所讨论到的理念落在临证实处,体现理论实践相结合。医案分验案与失验案,是作者临证情况的真实反映,从正反两方面示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医案的选取上,力求每则医案一个话题,每则医案一分收获,故多选具有启发性、话题性的案例,详细写出作者的辨治思路及思考过程。如感冒类中,阳虚感冒和阴虚感冒,就分别探讨了灵活看待因时制宜的原则,及体质与病证的离合关系;哮喘案就探讨了“方证辨证与脏腑辨证”;暴盲案谈到“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结合”;胃胀提出“胃病治表”“胃气上逆,治在升补”的非常规用法。

失验案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诊治失手的案例与反思。对于医案的学习来说,失验案的教训或许更能予人警示,从反面的失败中提高正面的成功率。

医话部分则紧扣临证实际,结合作者临证的真实情况,包括作者亲历体会,从方剂学的角度探讨了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止嗽散、葛根芩连汤等方的运用心得,从病证的角度探讨了哮喘、牙痛、湿温等病证的辨治思路。“用药如用料”“先避其害”等文则写出了作者自己的用药心得。此外,对六淫学说、半表半里等知识点,作者提出较独到的见解,以供商讨。

作者简介

曹毅,男,年12月生,重庆合川人,中医硕士,副主任中医师,重庆市第三届优秀青年中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供职于医院中医科。参编《脉诀汇辨校释》(编委,年),《谈允贤〈女医杂言〉评按译释》(副主编,年),外此,乏善可陈。

从学20年,惭愧的是引领我步入中医殿堂的并不是“发恻隐之心,救含灵之苦”的宏愿,那时还不懂,而是一份好奇。这份好奇很快变成惊奇,惊讶于中医世界的点点滴滴,时常让我想起梁遇春形容徐志摩惊奇的眼神:“好像正在猜人生的谜,又好像正在一叶一叶揭开宇宙的神秘。”透过中医学这扇窗,能不能窥见人生的谜和宇宙的神秘,这答案恐怕将用一生揭晓。庆幸的是,这份惊奇至今还在,但愿还会一直保留。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本文摘自《医门初窥2——临证心得与失验反思》。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新书资讯

医门初窥1+医门初窥2

●如何照书看病,这是一种不可言传的技巧!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l/5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