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源性哮喘治疗 >> 心源性哮喘治疗 >> 正文 >> 正文

哮喘无法根治小青龙汤加减有奇效

来源:心源性哮喘治疗 时间:2021-3-13
北京白癜风那里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随病程的迁延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严重的急性发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亦可危及生命,我们所熟知的邓丽君就是因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不治身亡的。

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病因复杂,与变态反应、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难以彻底治愈(俗话说的“断根”)。

但,类似西医认为难以治愈的疾病,中医却不乏彻底治愈者。个人始终觉得,病能否治好和这三者关系最为密切:疾病的性质、医患的缘分、医生的道行。

这里收集了一个病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病例:

罗xx,男9月,门诊号(xx)

患儿于年10月28日就诊。主诉:反复咳嗽、气喘2月余。

现病史:患儿于2月前反复出现咳嗽、气喘、鼻塞、流清鼻涕,咳喘尤于夜班后明显,曾多次在xx医院就诊,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予消炎、化痰、平喘等处理病情未见明显好转,逐渐出现腹泻,甚则食入即泻。家属经人介绍来诊。症见:面色晄白、呼吸稍促、双肺满布哮鸣音,舌淡红苔白滑,脉细数。

诊断:喘证(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阳气阻遏、肺气失宣)

治法:温肺化饮,解表通阳,健脾理气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健脾化湿之剂。

麻黄5g,芍药6g,细辛2g,干姜4g,炙甘草5g,桂枝6g,五味子3g,姜半夏6g,蝉蜕4g,地龙4g,款冬花6g,紫菀6g,附子6g(先煎),炒白术6g,炒白扁豆6g,肉豆蔻6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七剂后患儿咳嗽、气喘、腹泻诸症尽失。因听信“是药三分毒”而自行停药,未进行后续治疗。

-12-23,患儿于1个月后又出现咳嗽、气喘,性质大致同前,但无腹泻,家属遂又带来诊治。

二诊方药:麻黄5g,芍药6g,细辛2g,干姜4g,炙甘草5g,桂枝6g,五味子3g,姜半夏6g,蝉蜕4g,地龙4g,款冬花6g,紫菀6g,附子6g(先煎),炒白术6g,紫苏子4g,党参6g七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1-1,三诊,患儿咳喘全平,夜寐通宵,精神状态好,纳食增加。为除邪务尽,调方健脾固肾,防止复发。

三诊方药(基础方):麻黄5g,芍药6g,细辛2g,干姜4g,炙甘草5g,桂枝6g,五味子3g,姜半夏6g,蝉蜕4g,地龙4g,款冬花6g,紫菀6g,附子6g(先煎),炒白术6g,太子参10g,山萸肉5g7剂

经上方加减继续调治月余,随访患儿咳嗽、气喘诸症至今未见复发,胃纳、睡眠、二便等一般情况良好。

体会:

小青龙汤出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是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的效方。本方广泛应用于咳嗽、气喘、鼻鼽等病。本方由麻黄、白芍、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6味组成。哮喘辨证属寒实者(又名冷哮),首先可考虑用本方治疗。症见喘息气促,喉中有哮鸣声或水鸡声,咯痰色白清稀,或多泡沫,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口干不欲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脉弦滑或浮紧等。临床可辨证加减,如在喘而无热的情况下,可去桂枝、白芍;汗出较多时,可去桂留芍,以敛阴和营;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冷哮患者素体阳虚,或由于病情演变,阴盛阳微,尤其是肾阳亏虚,摄纳失职,在治疗时既要温肺平喘,又要扶阳益肾。遇到此等病例,除喘息气促更为明显外,多有精神萎靡,怕冷、肢体不温,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发紫,汗出涔涔,舌质胖嫩,脉细无力或不浮反沉等。可于小青龙方中加附子、山萸肉、磁石、阿胶等以温肾祛寒、益肺固肾。

另外,祛痰降气对治喘来说至关重要,小青龙汤中细辛、干姜、半夏为化痰饮要药。如咳喘气逆、痰涎壅盛,《韩氏医通》中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是祛痰降气的好方子,常与小青龙汤配合使用。小青龙汤中,麻黄是宣肺平喘的主药,生者发散力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散表力缓,若不须散表,可用蜜炙。至于剂量,成人一般生麻黄可用6~9克,炙麻黄9克左右,个别病例酌情增加,小儿剂量可参照成人剂量酌减。

总之,小青龙汤为千古名方,本人在临床工作中使用频率极高,经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过敏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病症,运用得法,效如桴鼓。

黎石放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l/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