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解读:
“其人素盛今瘦”,即久病也。
“沥沥有声”,即有成形之痰鸣声或喘鸣之声。
此狭义的痰饮就是指久咳之人且有久痰鸣或喘鸣声。
常见误解:“水走肠间”的“肠”。
相信有人疑问“水走肠间”怎么不解释,因为这里很多同学都会误解为西医的“肠道”。很多时候,在翻译伤寒论时,我们应该以“意译”为主。
本人认为:“水走肠间”的“肠”,不能理解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或“六腑的大小肠”。
“水走肠间”是与下文的“饮水流行,归于四肢”相对应的。“水走肠间”的“肠”应理解为:病位在于脏腑间,偏于里的痰饮。即:前者指“水邪”病位在脏腑内,偏于里证;后者指“水邪”病位在四肢、肌腠间,偏于表证。
伤寒论字字珠玑,不可放过任何一个字。有时看原文,不可拘泥于一两个字的表面意思,要前后原文联系,理解仲景的“意”更重要。
继续解读原文: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此处强调“痛证”,“咳唾引痛”的痛字是指:咳嗽时引起疼痛。此处的“痛”字,亦是常见误解。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此条在临床上常见,亦直观,相信大家都可接触过,风水、水肿之类也。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指咳、喘、不能平卧。相信有西医知识的人会马上联想到“心源性哮喘”,但我本人强烈建议初学中医者,先别让有关“西医”的知识掺杂进来,不然会误导很多病症的。运用西医治病时就全用西医,别掺杂进一两味中药;运用中医治病时就全用中医,别掺杂进来西医的病名!即使此条文的症状的确与“心源性哮喘”十分类似,在临床“辩病”的程度上,可以互相参考一下。但用中医治疗时,中医注重的是“辩证”,不同病人的“心源性哮喘”,通过四诊“辩证”后,得出的“证”是不同的,如:寒邪伤心阳、心阳虚弱、水邪凌阳等等。不可只见诊断出一个“心源性哮喘”,就往“支饮”上一套,直接就来一付“五苓散”,那是没有辩证的思维,不可取。
对西医有所了解的中医学友,有兴趣可了解下面的小字,初学者先不建议看(如前文所说,本人是支持西医的。西医的在治疗心源性哮喘时,也有辩证的思维:西医将本征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因素:1、左心室心肌病变(类似“心阳不足”),2、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舒张期顺应性减低(类似“血瘀”),3、左心室容量负荷过度(类似“气虚”),4、.严重心律失常(类似“火邪上扰”)5、静脉补液过量、肾炎、肾衰竭(类似“水邪凌心”)。)
常见误解:“支饮”的“支”
本人认为:“支饮”的“支”,不是支撑的意思!
支者,不正中也。
“支”字应理解为不在正中间的水邪,即:此条文中的饮,是在双肺间。大家可理解为:双肺纹理如树枝状,所以将在双肺纹理间的“水邪”称之为“支饮”。
今天到此为止。希望能帮助大家理顺一下有关四饮的含义。
以上仅是本人见解,仅供参考。
若有不明白的地方,
可添加
添加时请注明:“伤寒论”。谢谢。
请支持原创
潘凌致赞赏
人赞赏
北京那家医院专治白癜风安卓开发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mzl/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