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4岁,慢阻肺病史数十年,今冬喘甚,行走困难,夜间喘憋不得眠。激素吸入剂和受体激动剂无法缓解。通电话后整理病历如下:
喘憋8年,夜间加重,黄黏痰,口渴不欲饮,恶寒,乏力,大便黏,处方:炙甘草30g桂枝15g太子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20g瓜蒌20g薤白10g葶苈子15g苏子10g桃仁10g天竺黄20g炒白术20g,口服前两副时,拉肚子,但是全身轻松,七副中药后,所有的不舒服减轻了七成,黄黏痰变成了白色泡沫痰。
年1月16日复诊,前方去天竺黄,加清半夏10g茯苓20g,喝完这七副,喘憋几乎完全消失了,走上半个小时也不觉得难受。
同行们温习一下,局外的朋友们当科普随意看看。
喘,即气喘、喘息,喘证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病与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指声响言,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喘指气息言,是多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喘必兼哮,哮未必兼喘。肺胀是多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为肺胀。
中医最难学的恐怕就是中医内科,分得太细,证型相同的不同疾病方子就不一样,方子的名字我都记不过来。在我的脑袋里,这仨病一样的,我分不清楚,但是治法明确。书上说喘证病在肺肾,哮病病在肺、脾、肾,肺胀病在肺、脾、肾,后期病及于心。今天写文章才发现病位如此,看病处方时我想到的是改善心的功能,益气养血,通阳复脉。
甘草作为一个补气药,主要作用在心和脾,大剂量使用时,就表现出明显的补心气的作用。生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补气生血、养心健脾。我用生甘草最多,给心脏不好的病人改成炙甘草。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血遇寒则凝,桂枝本身不是活血化瘀药,但是它有助于消散血脉中的寒邪,使血脉流畅,可以增强活血化瘀药的效果,所以常常和活血化瘀药组成复方。
人参、麦冬、五味子是生脉散,益气养阴,敛汗生脉。中成药生脉饮就是这个方子。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因为人参较贵,党参用得最多,太子参更好一些,比党参贵一倍。太子参类似于西洋参,气阴双补,作用非常平和,儿童最为适合,也常于成人的肺、心、脾的气阴两伤。
麦冬归肺、脾、心经,补肺阴、清肺热、润肺燥;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养心阴,清心除烦。麦冬也是我使用频率最多的中药之一,因为它不苦,甘淡,我常用于感冒咳嗽见鼻涕或痰少而黏、口干口渴、口唇干裂;脾胃病见消谷善饥、口中异味、大便干燥者。
五味子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主益气,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列为上品。唐代《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该名一直沿用至今。“五味入五脏”,对人体各脏腑功能有补益、平衡作用,实为中药之奇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因为五味子酸,所以我不是很喜欢用,但是对于长时间咳嗽,痰稀者,我常用干姜10g细辛3g五味子5g,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咳喘。
宋代陈自明说:“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丹参能够活血调经,不峻猛,不温燥,不容易伤阴血,且易祛瘀生新。四物汤以补血为主,兼可活血化瘀调经,熟地、当归、白芍都是补血药,只有川芎和当归有活血的功效。丹参只是一个活血化瘀药,没有直接补血的作用。在当代,丹参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我用丹参,是因为它是甜的。
瓜蒌、薤白,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可治疗胸阳不振,痰阻气滞之胸痹。给读者解释一下胸痹: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说的心梗。
本科实习时,医院,跟随河北省名老中医马凤琴老师,她治喘,我只记住俩药——葶苈子、苏子,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痰水壅盛的喘咳实证,它治疗的水肿,主要是心源性水肿,即由于新功能衰竭导致的水肿。葶苈子大苦大寒,作用峻猛,适合实证或者重症。
苏子既能止咳平喘,又有祛痰的作用,止咳平喘不如苦杏仁那么强,很多咳喘都是有痰的,它本身就能祛痰,是一个非常温和的药,痰咳痰喘都常用,还能润肠通便,牛蒡子、苏子,我常用于咳嗽咳痰兼有大便干燥的患者。
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桃仁还能活血化瘀,久病多瘀,所以用了桃仁。我喜欢桃仁,因为它也没有味道,而红花有点儿臭臭的。
黄黏痰,说明肺里有热,黄芩很对症,但是因为它苦,所以我很少用,天竺黄归心、肝、肺经,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我常用天竺黄20g加于处方中,治疗小儿痰热咳嗽,既能清热化痰,又能防治小儿高热惊厥。
我治所有的病,都不忘保护脾胃。大便黏,说明有湿,生白术炒白术皆可应用,因为用了天竺黄清热,为避免寒凉使得大便稀溏,用了炒白术20g。
七副后调方子,因为痰变成白色泡沫样,所以去掉了天竺黄,加清半夏10g,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茯苓20g,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发现我的用药习惯:让一个药,干好几个活,所以显得方子小。大家再看这七副药的价钱,曾经我师弟称赞过:没有大夫会考虑药苦不苦,贵不贵,你是个好大夫。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治病已7年有余,最初看病开药时,我也没有把握,在扣扣里请教前辈和学习好的同学,他们没及时回我,我开好方子后,他们回我了,但是晚了,不过那些病人好了。再后来,就是我指点别人用药了。学习好和会治病是两码事儿,我确实刚愎自用。
以前怕忘事儿,截图上传扣扣空间,去年夏天,我的同学好友们就建议我整理成医案,今日原计划简单粗暴写病情、用药、方解,但是一提笔,就想把每个药都说一遍。以后不能这样了,工作后很珍惜光阴,大家都时间也很宝贵,以后书本上有的,我就不写了。只写用药,大家学起来也容易。
请允许我补充一句,其实这并不是我写的第一个病历,今天犹豫了一下发哪个,只欠东风,下一篇再解释。
田辰辰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lyw/2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