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浪费健康,
去赢得个人的财富,
然后又浪费财富,
去重建自己的健康。
中午,朋友圈里一位未曾谋面的读者,发来这样几条消息:
就在今天早上,他的发小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29岁。
那个去世的年轻人,上班不足5年,一年前才和相恋6年的女友结婚,今年2月才在二线城市贷款买了套不足60平米的房子,上个月才刚刚当上爸爸。
“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留言的读者说,他们来自同一个小地方,从小到大都是最要好的哥们,曾一起考上不同的大学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曾研究生毕业后一起到省城上班,娶了各自喜欢多年的姑娘。
他们曾一起喝酒一起打球,一起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城市的霓虹,把内心最隐秘最柔软的一角袒露给对方看,也曾约定退休后回到老家那片有山有水的地方盖两座门对门的房子,一起喝茶一起下棋,一起看着夕阳落进西山。
但如今,那个相识20多年的发小,那个张罗着给家人买车的男人,那个计划再拼搏两年给孩子换套大房子的父亲,却于今早突然走了。
惟留下襁褓中的婴儿,悲痛中的娇妻,还有满头白发的父母。
是的,生活如此残酷,现实这般艰难。
多少梦想还没有来得及实现,筑梦者的生命已休止在今天。
所以,拜托阅读此文的你,如果可以,请在这个多事之春里照顾好自己。
春节过后,我上班听见的第一个不幸消息,就是一个同龄的同行凌晨突发脑溢血,医院多日还没有醒来。
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腊月二十九那天,我下班回去,骑着自行车经过商场,还看见他骑着电动车带着满面笑容的妻子和幼小可爱的女儿,为过年做着这样那样的准备。
在此之前,勤奋好学的他,边工作边考上了西北大学的博士,让我们甚是敬佩。
身边很多人觉得凭借这样的机遇,他肯定有机会脱离日日没落的传媒行业,逃离我们“人到中年却面临失业”的恐慌命运。
孰料,还没有等来他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的消息,就收到了他突然倒下的噩耗。
想起昔日一起采访的种种往事,我不禁悲从心来,难过不已:
当生命的红灯亮起,当健康的身影隐遁,当一切身外之物如潮水般后退,当病魔叫嚣着将一个人摁在生死线上,那一刻,如果意识清醒重新选择,我们的灵魂是否能够觅得珍贵的初心?
它是房子,车子,票子?
是事业,前途,梦想?
是名利,声望,赞誉?
还是健康,家人,亲情?
五年前,一位堪称拼命三郎的姐姐,突然被救护车拉走。
这位年年荣获单位劳模的副科长,是典型的工作狂,是果敢的大姐大,也是领导最得力的副将。
但当她躺在重症监护室里,得知自己的胃部被切除三分之一后,还是强忍着刀口撕裂的疼痛,对探访的家人说“我错了,我错了”……
她出院后,我曾去看望她。离开岗位多日发现单位照常运转的她,对自己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彻底忏悔:
“这一场大病,不是上苍对我的惩罚,也不是病魔对我的惩罚,而是我自己对不起自己的恶果。我亏欠自己太久了,所以才会有这场浩劫。”
我握着她的手,不知如何安慰她这迟来的醒悟。
但从此后,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王冠再璀璨,荣誉再耀眼,都不如健康珍贵。
给健康一个有保障的缓冲区,真正能保全自己的只能是你自己。
这几天,有一个《健康,本该如此》的广告短片,很火很扎心。
短片讲述了现代年轻人,集体陷入病态的生活习惯,也共同拥有亚健康的生命状态,在追逐梦想和怠慢健康之间,不停摇摆,踯躅难行。
“你在朋友圈出售了一张闲置年卡,电梯坏了,你自嘲说今天可算运动了一次。”
“你敷着最贵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
“听说手机屏幕辐射大,你换了张绿色的壁纸。”
“你在凌晨三点转发遥远城市有人猝死的新闻,再给自己定了五个起床闹钟。”
“你听闻某个朋友得了癌症的消息,难过之余,开始有点担心自己。”
……
除了这一条条源自生活、直击你我的话语,还有一组数据让人震惊不已:
●有七成白领有过劳死的危险。
●每4个人中就有1人肥胖。
●中国皮肤病患者超过1.5亿人。
●中国青年近视率世界排名第一。
●中国每年猝死人口超过55万。
●每天约有人确诊癌症。
●中国肠胃病患者1.2亿人。
●慢性病死亡占死亡人口的86.8%。
●一次重症治疗保守估算50至60万,会掏空一个家的几乎所有积蓄。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数据。
这并非他人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家人,工作,业绩,压力,事业,梦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逃避的生活与责任。
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你健康地活着这一基础之上。
多少人告诉你,活着就要为梦想狂奔,但很少有人提醒你,狂奔的前提是健康这一资本。
其实,关于金钱和爱情,关于工作和提升,关于明天和旅行,都有着太多因素我们无法左右。
年轻时,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是自己呼吸的频率、肌肉的柔韧和取舍的毅力。
所以,拜托你,尽力健康地活着:
吃清洁的食物,睡充足的睡眠,过有序的生活,做真实的自己,爱良善的人们。
关于活着的误区,我最喜欢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在《幸存者回忆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做孩子的时候,感到无聊,盼望着长大。长大后又向往返回童年。
我们浪费自己的健康,去赢得个人的财富,然后又浪费自己的财富去重建自己的健康。
我们焦虑地憧憬着未来,忘记了眼前的生活,活得既不是为了现在,也不是为了未来。
我们活得似乎永远不会死,我们死得好像从来没活过。
多么透彻多么绝望的幸存者体悟。
现实苦难,人生艰辛,我们每个人有幸拥有健康的人,何尝不都是珍贵的幸存者。
为了更好地幸存下去,我们需要认清这样三个真相:
第一:科学和数据证明,出身底层的孩子,身体素质相对差。在参加工作后,面对的生存压力和自我压力更大,更容易身患重病。
所以,穷苦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记得对自己好一点。
记住:你的人生这般苦过,拜托余生好好活着。
第二:自信匮乏,自我认同感较低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和不安,也更期待通过外界认同证明自己,容易陷入透支健康和过劳的恶循环。
很多时候,最先倒下的往往都是劳模、拼命三郎,他们渴望证明自己、超越自己,结果被病患撂倒。
那些满足现状、善于接纳自己的人,会抽出更多时间和自己相处,管理健康和情绪。
真正的生存智慧,是尽己所能,然后量力而行。
记住:牺牲健康换取梦想是愚昧的,更愚昧的是,透支身体换取老板的认同。
第三:争强好胜是征服者的特质,但忽略身体状况的拼搏,往往埋着隐患的种子。
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过劳死的人,并非被老板摁在办公桌上猝死的,而是自己的强迫症和完美主义所致。
他们想争分夺秒地第一个到达胜利的终点,而忽略了身体的疼痛和呐喊。
记住:把你推向糟糕中央的,往往不是他人他事和他物,而是你自己不知道疼惜自己的误区。
再忙再累,请记得善待自己,请多听听身体的哭泣,要学会照顾自己。
最后,让我们都记住这样两句话:
我爱我自己。
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要活得久一点。
延伸阅读——
猝死到底有多可怕?现在,大家的工作都越来越忙,不管是追求事业,还是奋力学习,加班加点是常事儿~
“猝死”、“过劳死”——让人无比沉重的话题。
那么,猝死和加班的真正关系是怎样?我们又有哪些措施可以降低这类事件的发生率呢?猝死究竟到底多可怕?
一、猝死的原因
1、心源性猝死
具体的病因包括:心肌病、冠状动脉异常、心律失常综合征、结构性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其中,以肥厚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肥厚型心肌病表现为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以青壮年多见,部分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尤其易发生于运动时。例如,跑马拉松期间出现的猝死,有相当部分与肥厚型心肌病相关。
2、其他类猝死
癫痫、脑出血、支气管哮喘、肺栓塞、败血症、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二、猝死与加班的关系
如果我们只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进行了高强度工作(比如24小时忙于工作不睡觉),虽然也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但这些问题却不足以直接造成猝死。
这个世界上加班、通宵、值夜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加班,永远不熬夜呢?如果平时注意休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会因为一晚上不睡觉而死。
三、猝死前的前兆
猝死发生之前可能没有什么明确的预兆。而且大部分的猝死,从感觉身体不适到死亡的过程时间很短,可能不超过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而且,猝死在各个年龄的人群中均有发生。
在健康而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年轻人中,约有25~50%有先兆症状,常见为晕厥或抽搐,如果这些症状发生于运动中,对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就更大。而其它前驱症状包括:心悸、胸痛、黑矇等。
部分过劳死的患者也是有先兆症状的,出现以下症状各位务必要提高警惕,切不可有侥幸心理:
包括:容易疲惫、健忘、颈部肩部紧缩感、头痛、肌肉痛、胸闷、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失眠、自杀倾向。
出现以上症状提示超负荷的工作已经带来猝死的风险,应该立即停下来,调整自己的身体及心态。
四、预防猝死发生
1、睡眠充足(成年人每天保证7-9小时睡眠,不低于6小时);
2、作息规律;
3、低盐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限制食物的总热量摄入、限制甜食摄入、避免过量高脂饮食摄入;
4、戒烟;
5、规律的体育锻炼。
6、此外,规律的常规体检可以帮我们发现一些容易引起冠心病的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
五、掌握一定急救的技术
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学会呼救和正确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及时送医。
尽管希望大家永远也用不到这些技术,但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救人、自救,还是积极地掌握些急救知识吧。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lyw/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