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源性哮喘治疗 >> 心源性哮喘药物治疗 >> 正文 >> 正文

第十六讲哮喘

来源:心源性哮喘治疗 时间:2017/12/28

哮喘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临床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胸部有紧压感,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哮与喘同样会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症状表现略有不同,“哮”是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喘”是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正如《医学正传》说:“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临床所见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两者每同时举发,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同,故合并叙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

哮喘多见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心源性哮喘等。临床常见的支气管哮喘常分为外源性、内源性及混合性。外源性哮喘是机体接触抗原性物质(如吸入花粉、真菌孢子,进食鱼、虾、牛奶、蛋类及接触青霉素等)所致,多数认为这类患者为过敏体质。内源性哮喘是指非抗原性所引起者,如呼吸道感染、寒冷空气、理化因素等所致。内、外源性哮喘均以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黏膜水肿、分泌亢进为主要病理特点。

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于肺,阻遏肺气;或体质偏异,吸入花粉、烟尘、漆气,或其他异物损伤肺气,导致肺失宣降,津液不布,凝结成痰,阻塞气道,发为哮喘。也有因脾胃不和,偏食过咸,或肥甘厚味,或进食鱼虾触动肺经蕴伏之痰,阻塞气道,不能升降,以致呼吸困难。亦有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无力宣肃,气壅肺胀而致喘促。若长期发作导致肺气日以耗散,必然累及脾肾,甚则累及于心。

1.实证一般处于刚发病或哮喘发作期,声高气粗,呼吸深长。若属风寒袭肺者,症见呼吸困难,喉间哮鸣,胸闷如阻,咳嗽,痰稀多沫或痰白而黏,咳吐不利,形寒无汗,头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感受风热、或风寒化热者,症见喘促气急,或喉中有痰鸣声,痰黏色黄,咳吐不利,胸高气粗,烦闷不安,汗出口渴,大便秘结不通,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或兼头痛、发热、微恶风寒等表证。

2.虚证病程长,反复发作或处于哮喘间歇期,肺气不足,症见喘促短气,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象细弱。若肺阴亦虚者,除咳喘之外,兼见口干鼻燥,咽喉不利,面红或颧赤,舌质红赤,脉细数。脾虚则兼见面色不华,纳呆,脘闷不适,倦怠,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胖嫩,舌苔厚腻,脉象濡弱。若哮喘年久,肾虚不能纳气,则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神疲乏力,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1.实证

(1)风寒袭肺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取手太阴、足太阳经穴。针用泻法,背部穴位可加灸、或拔火罐。

处方:列缺、尺泽、肺俞、风门。

方义:列缺、尺泽宣肃手太阴经气,有宣肺解表,化痰平喘之效;肺俞、风门属足太阳经而位近肺脏,能宣发足太阳经气,有祛风散寒,宣肺平喘的作用。

(2)风热痰遏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平喘。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合谷、大椎、膻中、中府、孔最。

配穴:风热加曲池;痰热加丰隆;喘甚加天突。

方义:合谷、大椎疏表散热清肺;中府、孔最宣肺解表,化痰平喘;丰隆调理脾胃,运湿化痰;膻中宽胸降气而平喘。

2.虚证

治法:调补脾肾,益肺平喘。取手太阴、足少阴、任脉及背俞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酌用灸法。

处方:定喘、肺俞、膏肓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

配穴:肺气虚者,加气海;肾气虚者,加阴谷、关元。

方义:肺原太渊,肾原太溪,补二穴以达补肺益肾;灸肺俞、膏肓俞补益肺气;肾俞、气海补益肾气,肺肾气充,则上能主而下能纳,气机得以升降,使哮喘得平;取足三里调理脾胃,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不受外邪。

1.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手太阴肺经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斜等头项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临床经验:①落枕,独取列缺可获显效;②感冒咳喘,配合谷;③掌心热,配经渠、太渊;④咽喉肿痛,配合谷、鱼际、少商。

2.膻中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任脉

定位: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闷、心痛、嗳气、呃逆等胸中气机不畅的病症;②产后乳少、乳痈、乳癖等胸乳病症。

操作:平刺0.3~0.5寸。

临床经验:①气郁胸痹心痛,配天井;②咳喘不得卧,配定喘、肺俞;③气虚缺乳,配少泽、百会。

3.中府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症;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临床经验:①肺炎咳血,配大椎、孔最;②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胸痛,配少冲;③胁下疼痛,配意舍。

4.孔最手太阴肺经郄穴手太阴肺经

定位:尺泽穴与大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症;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经验:①肺炎发热,配肺俞、风门、大椎;②咯血,配曲泽、肺俞。

5.定喘常用奇穴

定位: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主治: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③落枕。

操作:直刺0.5~0.8寸。

操作:直刺0.5~0.8寸。

6.太渊手太阴肺经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手太阴肺经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①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临床经验:①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噫气上逆,配神门;②无脉症,配人迎;③咳嗽风痰,配列缺;④咳逆胸痛、心悸,配内关;⑤乳房胀痛,配列缺。

1.穴位敷贴取穴:①肺俞、心俞、天突;②风门、厥阴俞、膻中。白芥子30g,甘遂30g,细辛10g,干姜10g,麻黄10g,延胡索10g,上药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摊于圆形硫酸纸上。硫酸纸面积约为10cm2。首次贴敷第一组穴,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棉花,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贴2~3小时,待有灼热或微痛感,除去药饼,如有水疱出现,涂以龙胆紫药水防止感染。每年的暑天在头伏、二伏、三伏天各贴1次。连贴3年。该法主要用于预防哮喘,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临床观察疗效确切。

2.穴位注射取定喘穴。实证用穿心莲注射液,虚证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5天。

3.皮肤针刺法哮喘发作期,可用皮肤针叩击鱼际及前臂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15分钟,两侧胸锁乳突肌15分钟,对哮喘有缓解作用。

4.灸法肺俞、脾俞、肾俞、大椎、膻中,隔姜灸,每穴3~5壮,不发疱,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适用于缓解期。

1.本节讨论的哮喘主要是指现代医学所说的支气管喘息和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言。呼吸急促、困难是哮喘的主要特征,但有些疾病,如悬饮、支饮、水气凌心等,亦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呼吸急促、困难的症状,必须加以鉴别。

2.哮喘有虚与实的区别,但临床上往往是虚实夹杂,如痰气蕴实于上,肾气亏虚于下的“上实下虚”证等。一般来说,实喘多因邪盛痰阻,肺气壅闭,治疗宜祛邪除痰;虚喘则往往肺脾肾俱虚,治疗宜标本兼顾,并配合药物治疗。

3.哮喘缓解后应针对病因治其本,以防复发。若伴有咳嗽者,应在缓解期积极治疗咳嗽,以减少发作。对于哮喘的病人,除积极治疗之外,应注重预防。如气候突变或转冷,就应当注意衣着和起居,过敏体质者,应该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4.除按上述辨证处方选穴治疗外,还可随症选穴,如鼻塞流涕加巨髎;头痛、肩背酸痛加温溜;寒热加支正;喘甚加肺俞、云门等穴拔火罐。虚喘肺脾虚者加脾俞,健脾和胃,以扶后天之本;肺肾虚者加命门,补肾纳气,以培先天之本;心阳虚出现大汗出,手足厥逆,面色苍白者加内关、神门,补益心阳,灸气海、关元、命门回阳救逆,以防虚脱。

5.哮喘患者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李某,男,50岁,建筑工人。患者诉其患“支气管哮喘”已逾28年。约28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头重头痛,喷嚏,全身酸软乏力,咳嗽,予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病情好转,然于第4天突发喉中哮鸣,呼吸急促,予静脉缓慢注射5%葡萄糖40ml合地塞米松10mg,氨茶碱0.25g,5分钟后病情缓解,续服氨茶碱0.1g/次,1日3次,4天后症状消失,但至此以后,若遇气候剧烈变化或劳累过度后即出现类似症状。均予静脉注射并口服上述药物后病情可得以缓解。

近10年来,自觉身体状况变差,发作次数日渐趋频,每月1~2次(以前每年发作3~4次),且程度亦日趋严重,每需住院予以吸氧、平喘、激素等治疗1周后方可缓解。1天前因外出遇大风而致哮喘发作,经人介绍,半信半疑到我处求治于针灸。

刻诊:患者矮胖身材,精神萎靡,神清合作,面色虚浮白,下睑水肿,喉中哮鸣(肺部听诊:哮鸣音),呼吸急促,微咳,痰多,呈泡沫状,平素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食欲不振,夜尿量多,常自汗出,易感冒,脉滑,舌胖苔白滑。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痰湿阻肺,肺失宣降,肺脾肾三脏俱虚,以肺肾为主。

治疗: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取中府穴,先以皮肤针叩刺后拔罐;取神阙穴,拔罐;针刺太渊、太溪穴;手法为捻转泻法;约5分钟后患者气紧症状好转,约20分钟后,气紧、喉中哮鸣症显著好转(肺部听诊:哮鸣音),30分钟治疗结束时,患者诉其近3年来从未有过如此舒适的感觉。连续交替采用发作期治疗方法(取肺俞穴,先以皮肤针叩刺后拔罐;取肾俞穴,拔罐;针刺太渊、太溪穴,手法为捻转泻)治疗1周后,改作缓解期治疗方法(百劳、定喘、肺俞、膏肓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采用麦粒灸,每次均用1~2穴,每穴灸3~5壮。对病重和体质耐受能力强者,待艾炷燃烧至2/3时,以手压之,令所治疗之穴位留小疱为佳,5~10日治疗1次。因该患者病程长达28年之久,虽身体不是甚佳,但对针灸的耐受能力较强,故予灸后留灸疮,先每周治疗2~3次,20余次后改为每周1次,3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个月。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临床治愈。

扫描







































北京中科中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ywzl/1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