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素养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能力,它使一个人能够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以维持并促进自己的健康。
为向大众通俗地讲解如何提高全民和健康水平,以促进我国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国家卫计委制定了《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
在此,我们将把66条知识点逐条解读,理解和接受健康生活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促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健康66条逐条解读
第五课
9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流行性感冒(流感)不同于普通感冒,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致病性强,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严重危害公众健康。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免疫力低、抵抗力弱,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和流感病毒匹配的流感疫苗可预防流感,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由于流感病毒常常发生变异,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方能获得有效保护。
流感疫苗属于第二类疫苗,需在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下接种,我市一般于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1月份开展流感疫苗的接种,全市各镇街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可接种流感疫苗。
在此需要说明,流感疫苗不能防止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普通感冒,而且,即使注射了流感疫苗也要在半个月之后才会产生免疫保护,且有效时间只能维持1年,所以每年在流感高发期到来之前要适时接种疫苗。
6个月至3周岁儿童,每年接种二针,间隔1个月;3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年接种一针。
流感疫苗安全性较好,接种后一般无严重副反应,偶见少数病例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硬结或轻度发热,一般无需治疗,1-2天后会自行消退。如出现较严重的身体不适症状,医院就诊,并告知接种单位。
对疫苗中任何一种成分如辅料、鸡蛋、禽蛋白、新霉素、甲醛和辛苯昔醇-9过敏;发热或急性感染期(最好推迟接种);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
6-35个月的婴幼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学生和幼托儿童;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卫生机构、养老院、老年人护理机构、学校和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如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和公交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从业人员等;经常出差、出国人员。
10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途径传播。
血液传播是指被感染的血液经皮肤和粘膜暴露而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针头和针具、输入被感染者的血或血成分、移植感染者的组织或器官可造成传播。
与感染者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纹身和针刺也可能引起传播。
性接触传播是指(异性或同性)无防护性行为引起的传播,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就会由于生殖体液的接触而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感染病毒的母亲经胎盘或分娩将病毒传给胎儿,也可以通过哺乳传给婴儿。
艾滋病、乙肝和丙肝病毒
都不会借助空气、水或食物传播。
一般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不会通过一般社交上的接吻、拥抱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蚊虫叮咬等方式传播。
蚊虫叮咬不传播
11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核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结核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痰检有结核菌的病人有传染性,具有传染性的病人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产生的飞沫核(微小颗粒)传播结核菌。
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核就会形成结核感染,感染结核菌的人如果抵抗力低或感染菌量大、毒力强就可能得结核病。
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医院去检查排除。
一般连续2周以上咳嗽、咳痰,或痰中带血通常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如果对症治疗2周无效,或同时痰中带有血丝,就有可能是得了肺结核。
12
坚持规范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病。
我国对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免费抗结核药物治疗。
对一般肺结核病人采取为期6~8个月直接督导下的短程化疗,是当前治疗结核病的最主要方法。规范治疗2~3周后,肺结核病人的传染性就会大大降低。得了肺结核病并不可怕,只要坚持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结核病人是可以治愈的。
按照医生要求,坚持全程、按时、按量服药是治愈的最重要条件,否则可能会转化为难治的耐药结核病,耐多药或广泛耐药结核病的治疗疗程通常需要24~36个月,而且,治愈率较低。
传染期肺结核病人应该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必须外出时应佩戴口罩。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绢捂住口鼻,也不要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以减少结核菌的传播。
13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人和家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简称“疫水”),就会感染血吸虫病。血吸虫感染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10月。
我国曾是全球血吸虫病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南方12省(区、市),目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和浙江已经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预防血吸虫病,不要接触有钉螺(血吸虫病传播的中间宿主)孳生地的湖、河、塘及水渠的水体,不要在可能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中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或进行其他活动。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如无法避免接触疫水后,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14
家养犬、猫应接种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所致,一旦引起发病,病死率达%。
被宠物咬伤时应先进行紧急处理,用流动水或者肥皂水持续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有条件的最好在冲洗后用酒精棉、碘酊或0.1%的季胺盐溶液为伤口消毒,然后再前往就近的中心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狂犬疫苗,切忌自行在伤处缝合、包扎或乱涂软膏。
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
Ⅲ级
I级:接触、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犬、猫舔舐
处理:无需进行处置
Ⅱ级:裸露的皮肤被犬、猫轻咬,或被犬、猫轻微抓伤,但皮肤无破损
处理: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Ⅲ级:皮肤被犬、猫抓伤、咬伤,或破损伤口被犬、猫舔舐
处理:应当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一定要按照程序按时、全程接种。
为控制狂犬病传播,饲养者要为犬、猫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防止犬、猫发生狂犬病并传播给人。带犬外出时,要使用犬链,或给犬戴上笼嘴,防止咬伤他人。
15
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蚊子可以传播疟疾、乙脑、登革热等疾病。要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容器,消除蚊子孳生地。根据情况选用纱门、纱窗、蚊帐、蚊香、杀虫剂等防蚊灭蚊用品,防止蚊子叮咬。
苍蝇可以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等疾病。控制苍蝇的有效方法是处理好苍蝇的孳生环境,如垃圾袋装化(袋子要完好不能破损,袋口要扎紧)、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大便、处理好宠物的粪便等。要注意保管好食物,防止苍蝇叮爬,以免感染疾病。杀灭苍蝇可以使用苍蝇拍、灭蝇灯、粘蝇纸(带、绳)等。
老鼠可以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多种疾病。要搞好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收藏好食品,减少老鼠对食物的污染。捕捉、杀灭老鼠可以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捕鼠工具,还可以使用安全、高效的药物灭鼠。要注意灭鼠药的保管和使用方法,防止人畜中毒,中毒后急救特效药物为维生素K1。
蟑螂可以传播痢疾、伤寒等多种疾病,其排泄物中的蛋白还可引起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蟑螂多生活在潮湿环境中,因此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可以减少蟑螂的滋生。用餐后要将食物密闭存放,餐具用热水冲洗干净,炉灶等处保持清洁,及时清理地上及垃圾袋内的垃圾,室内填洞补缝,可减少蟑螂孳生。可以使用药物或蟑螂粘板杀灭蟑螂。
16、
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如鼠疫、狂犬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要做到:接触禽畜后要洗手;尽量不与病畜、病禽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不加工、不食用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水产品;
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并按照畜牧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病死禽畜。
市民在生活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接触后,须尽快用肥皂和洗手液洗手。不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
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处理生禽、畜肉的案板、刀具和容器等不能用于熟食。
17、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byxxczl/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