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源性哮喘治疗 >> 心源性哮喘治疗药物 >> 正文 >> 正文

太阳阳明并病的治法

来源:心源性哮喘治疗 时间:2020-9-19
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首先出现一个概念,并病,“一经的证候未罢,而他经的证候出现就是并病”。然后讲太阳阳明并病的缘起,“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这段话在条会再次出现,意思是太阳病初得,本应当发其汗,但种种原因吧,或者是医生开的剂量小,或者是患者服药不如法,反正是汗没有出透,所以转成阳明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就是转属阳明的具体表现,原先可能是恶寒无汗,现在是连续不断的微微出汗,并且不恶寒。续自微汗出是因为阳明内热太盛,迫使津液外泄,但是比条的“反汗出濈濈然者”要轻一些。不恶寒说明外邪入里了,阳明证已经形成。但是太阳表证仍在,所以不是条描述的阳明病,而是太阳阳明的二阳并病。“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康平本中为小字注解,因为上面讲了转属阳明,就应该按照阳明病的诊治规范来用药了,但是如果太阳证不罢,比如还有脉浮,头项强痛的证状,虽然是二阳并病,只要是还有表证,即使里证已经形成,也不能用下法,下之为逆,这里与44条就前后呼应了,“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用了下法就会传变,乃至成坏病。“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现在阳明里热炽盛,不能用热药大发其汗,免伤津液,所以仲师说可“小发汗”。前面说了是“汗先出不彻”,后续再发汗就不能大汗,要照顾到阳明,不然会津伤热盛。在如何小发汗的问题上,历代注家没有统一的意见,但都是从小发汗的方子出发,以麻黄桂枝各半汤或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主,窃以为,已经出现“续自微汗出,不恶寒”的阳明证,如何能用无汗恶寒的麻黄汤?太阳病,已发汗不解,仲师一般用桂枝汤,以免伤津液,如果用桂枝加葛根汤,把津液补一补,只要不温覆,少啜粥,就可以达到小发汗的目的,还不伤津液,不会对阳明造成伤害。“设面色缘缘正赤者”,如果出现面红耳赤的,这是阳气怫郁在阳明经。“在表,当解之熏之”,康平本中为小字旁注,这是对缘缘面赤的认识,缘缘面赤是阳气怫郁在表,并非里实证,不能用下法,应该用解表的方法,如桂枝加葛根汤,或用熏蒸的方法来透邪出表。“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康平本为小字注解,这是对“发汗不彻”的备注,发汗不彻不一定就会转属阳明,造成二阳并病,也可能始终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这是正文,完整版应该是“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不得越”,中间被注文分割开了。“当汗不汗,其人燥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康平本中为小字注解,本应当发汗的病却不发汗,郁而化热,出现烦躁,这之后的症状就特别象大青龙汤证了,“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不知道哪疼,哪哪都不舒服,一会儿在腹中,一会儿在四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证候?太阳为寒水,当汗不汗,太阳不开,不能气化作汗,到了体表的汗液就会以水气的形式停留下来,入肠则下利,入胃则呕逆。在本条则是以水湿的形式到处流溢,足太阴脾主大腹,亦主四肢,所以水湿时而流注腹部,时而流注四肢,患者自己也不知道到底哪疼,一会儿在腹部,一会儿在四肢,“按之不可得”是为了与阳明里实证作鉴别,如果是阳明病的烦躁,肯定会有燥屎内结,如果没有,就是太阳病的大青龙汤证。“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邪气外束导致肺气不能肃降,故见短气,但坐就是只是坐着,不能平卧的意思,很形象的描述出一个心源性哮喘患者的病态。这是因为汗出不彻底造成的,还是要发汗而解,根据病情的轻重选取大青龙汤或葛根汤,一汗而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在康平本中这也是小字注解,《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脉涩是阳气雍滞于营血中的表现,阳气没有随汗透发出去,所以这里的涩不是后世医家认为的阴血虚,就是认为汗出不彻造成的阳气郁滞,所以才需要更发汗。本条文主要讲述了太阳病初得病之时,发汗不彻造成的三种转归,一、二阳并病。二、转属阳明。三、仍在太阳。在临证时,需要脉证合参,辨证论治。附程杏轩医案一则:“许妪冬月病伤寒,寒热头痛,医投疏表和解不应,渐致昏谵口渴,更进芩连清之亦不应。便秘经旬,用大黄亦不下。予初望其面赤烦躁,意属阳证,及切脉细涩,又疑阳证阴脉,思维未决,因问其汗自病起,至今未出,扪之肤而枯,予曰是矣。且不立方,姑先与药一剂,有验再商。幸彼农家不谙药性,与药即服。次日往视,面红稍退,烦躁略平,肤腠微润。予曰生矣。疏方付之,乃大青龙汤也。又服一剂,更见起色,转为调理而安。渠族人佩之兄与予善,亦知医理。问曰∶君治此病,殆有神助,不然如斯重候,何药之奇效之速也。予曰仲圣云,太阳病不罢,面色缘缘正赤者,此阳气怫郁在表,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但坐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何以知之?脉涩故也。子能参悟此篇,自知此病之治法矣”。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课前思考:本条仲师没有处方,如果我们遇到这个患者,以何方治之?

一得斋主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zlyw/43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