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哮喘专家共议重度哮喘的生物治疗最新进展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姬薇通讯员王璐近日,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暨第二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山城重庆召开,会议期间,哮喘学界权威专家浙江大医院沈华浩教授、广州医院赖克方教授、医院张旻教授做客《医师报》直播间,共议重度哮喘的生物治疗最新进展。相关数据显示,作为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哮喘的全球患者数量庞大,仅在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在4.2%,重度哮喘患者比例约为3.4%~8.3%,成人患者人数可达万。“很欣慰地看到,得益于卫健委从国家层面制定的相关行动计划以及几代临床呼吸界同仁的努力,我们对哮喘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疾病管理链条。”沈华浩教授介绍说,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重度哮喘患者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治疗缺口,就重度哮喘而言,仍有近八成患者的病情未被有效控制,可见目前就我们的国情来说,临床在重度哮喘诊疗和病情控制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和重视。年发布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强调,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并维持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赖克方教授介绍:“症状控制属于比较近期的治疗目标,包括实现良好的症状控制,以及维持患者正常的活动水平,而最小化未来风险则是相对远期的治疗目标,包括减少哮喘相关死亡、减少急性发作、减少持续性气流受限、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等。”“中国患者的依从性普遍不高,近一半患者(42.3%)激素治疗依从性不佳。”张旻教授介绍,即便是依从性好的重度哮喘患者,也就是及时规范接受高剂量吸入和口服激素治疗的这一部分重度哮喘患者,大多数(74.5%)仍不能够实现较好控制。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型生物靶向药物在我国的逐步上市,如何将这些药物应用于不同的患者群体,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医生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各类指南逐渐纳入了不同类型的靶向药物,推荐通过联合靶向药物的治疗模式,以更好地实现针对表型的个体化治疗。沈华浩教授透露,目前我国年哮喘诊治指南正在筹备撰写阶段。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ywzl/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