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诊断标准
年,Ashbaug等人在《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一篇标志性文章,该文章首次提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组病理生理异常的症候群,其由多种互不关联的损伤因子所引起。当然此时,ARDS并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年CHEST首次刊文明确了ARDS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与如今使用的诊断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氧合指数,当时,临床医生将氧合指数较低的患者诊断为ARDS,由此推迟了ARDS的诊断时机,因而患者死亡率较高。
年,Murray等人提出了肺损伤评分系统,该系统对肺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从胸片、低氧血症、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肺部顺应性四个方面识别ARDS。由于上述指标不易获取,肺损伤评分系统更多应用于科研而非临床。
重症医学科医生较为熟悉的是,年欧美联席会议(AECC)发布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诊断标准,该标准将临床上具有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进行了规范,有助于鉴别有共同临床表现的患者群,并进行早期治疗。后续非常多的研究都延用了AECC的诊断标准。
在诊断标准中,重症医学科医生存在较多顾虑的指标是氧合指数(PaO2/FiO2),因此,年的Delphi标准考虑到了氧合指数的问题。Delphi标准包括:低氧血症(PaO2/FiO2<mmHg且PEEP≥10cmH2O)、急性起病(发病时间<72小时)、胸部影像学异常(双肺浸润影>2个区间)、无心源性因素、肺部顺应性下降、存在高危因素。但是,Delphi标准只考虑到PaO2/FiO2<mmHg的ARDS患者,不利于早期发现PaO2/FiO2>mmHg且<mmHg的肺损伤患者,因此,使用Delphi标准的临床医生很少。
柏林标准是之前各标准的总结及延伸,以可行性、可靠性及准确性作为制定准则,基本符合理想诊断标准的特点。年发表在JAMA的研究告诉我们,与AECC标准相比,柏林标准在预测ARDS患者方面的表现更为优越(P<0.)。
维基百科对于疾病诊断的定义为:疾病的诊断应该是临床症状+病理生理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胸闷症状+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改变,并依据心电图表现将心肌梗死进行分类。但是,ARDS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经过50年,ARDS仍然没有金标准,未来我们需要找到类似心肌酶谱的、属于ARDS的生物标志物。
2治疗策略
病因治疗 ARDS是不同疾病造成的症状类似的综合征,不控制原发疾病自然无法控制原发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我们现有的治疗策略大多是针对肺损伤进行的支持治疗,徒劳无功也就非常正常了。造成ARDS的原发疾病众多,如肺炎、肺外感染、肺外创伤等,LUNGSAFE研究告诉我们,原发疾病不同,ARDS患者的结局就不同。基于原发疾病的病因治疗,应当成为ARDS治疗策略的重中之重。
发病机制治疗 肺泡上皮及肺毛细血管内皮广泛受损引起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增高,富含蛋白质的水肿液渗透入肺泡形成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和广泛肺泡塌陷,是ARDS的主要发病机制。年开始,由一系列研究结果可知,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之间的差值越小,ARDS患者的病死率就越高,即调节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应当成为ARDS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胶体渗透压和静水压之外,重症医学科医生又想到了肺泡毛细血管屏障改善通透性的策略——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经历了变革:早期给予大剂量激素、早期给予小剂量激素、激素长程治疗,直到目前的不推荐激素治疗。
综上,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措施基本没有明确方向,但是我们可以致力于降低ARDS患者的静水压、适当维持胶体渗透压、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肺泡毛细血管屏障通透性,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对症治疗 氧疗和通气支持是ARDS重用的对症治疗,ARDS治疗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减少机械通气引起肺损伤理念的提出。0年提出小潮气量通气策略、9年提出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策略、年提出的使用肌松剂策略、年提出的俯卧位策略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上述治疗策略仅仅避免了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换而言之,这些治疗将通气支持给患者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RDS十大进展进展1指南与推荐
围绕ARDS诊治,推出了一系列指南、专家共识、专家意见,其中首推于年发表在CriticalCareMedicine的“SurvivingSepsisCampaign:InternationalGuidelinesforManagementofSepsisandSepticShock”。SSC指南注重脓毒症(Sepsis),围绕Sepsis引起的ARDS列举了多项推荐治疗措施:6ml/kg(理想体重)的潮气量,最高30cmH2O的气道平台压,中重度ARDS患者应用高PEEP值,在严重ARDS患者中使用肺复张策略、俯卧位、不使用高流量氧、不常规推荐无创通气,在PaO2/FiO2<的ARDS患者中使用肌松药≤48小时等。上述治疗措施重症医学科医生想必都十分熟悉,其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与以往指南不同,SSC指南还强调了多项预防ARDS的举措:床头抬高30~45°、脱机前进行自主呼吸能力测试、对不能耐受脱机的机械通气患者采取脱机方案等。
欧洲重症医学会和美国重症医学会于年联合发布的ARDS指南非常简单,推荐措施有:4~8ml/kg的小潮气量通气、低气道压力、俯卧位、高PEEP值等。看似这些举措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该指南依据每项举措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成为了亮点。
于年发表在CriticalCare的ARDS治疗专家意见是邱海波教授推荐的第三篇文献,专家组觉得上述两大指南过于繁琐,临床医生无法将每个举措应用于临床实践,于是描绘了ARDS治疗流程图,该流程图与重症医学科医生的临床思路颇为接近,颇受欢迎。(图)
(点击查看大图)
图ARDS治疗流程[引自Chiumelloetal.CriticalCare()21:]
进展2人口与地区差异
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告诉我们,与大潮气量(12ml/kg)通气相比,小潮气量(6ml/kg)通气使ARDS患者获益更多,一度成为ARDS治疗的圣经。令人遗憾的是,年刊登在JAMA的LUNGSAFE(真实世界)研究告诉我们:轻、中、重度ARDS患者采取的潮气量分别为7.8ml/kg、7.6ml/kg、7.5ml/kg;重度ARDS患者中使用肌松药的比例仅为37.8%;重度ARDS患者中采用俯卧位的比例仅为16.3%(俯卧位是唯一可以明确降低致死率的治疗措施);重度ARDS患者中使用ECMO的比例仅为6.6%;重度ARDS患者未采取任何一项指南推荐的治疗措施的比例高达39%。由此可见,在真实世界中,重症医学科医生未能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指导进行治疗。
我们再来看看基于LUNGSAFE研究的依据经济水平进行的分层统计结果,研究者将所有患者分为欧洲高收入地区、其他高收入地区、中低收入地区,在中低收入地区(包括中国)的ARDS治疗中呈现了这样的治疗趋势:>8ml/kg的潮气量通气使用比例更高、低PEEP值使用比例更高、ECMO等挽救性措施使用比例更低,从而中低收入地区的ARDS患者的预后呈现如下的趋势:机械通气时间更长、ICU逗留时间更长、死亡风险更高。邱海波教授指出,这是中国重症医学科医生应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xyxxcywzl/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