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凡事都有因果
早在远古之初,所有的人都不分彼此,一起劳动,一起吃饭。不过以采集和渔猎为生,这一半靠力气,一半就得靠运气了,收获很难稳定。后来,人们渐渐知道了畜养和种植的方法,农业便这样兴起了。收获稳定了许多,但随着谷畜渐丰,人便开始分出了高低贵贱,土地也划出了公私。到了商周之时,天下土地都归天子所有了,就是那句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西周又行分封制和井田制,土地逐级分封给诸侯卿士大夫。春秋之时,民智渐醒,与贵族的不劳而获起了强烈的冲突。于是,鲁国便顺应这天下大势,推行“初税亩”,废止贡赋力役,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继而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任民自由买卖土地。战国至秦汉,天下田土由公而私,由集而散,民心大畅,民力大解。男耕女织,小户农家从此遍满天下。到了东汉末期,兼并之势无可阻挡,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魏晋时,各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割据天下,为此造成了三百多年战乱动荡。北魏孝文帝为遏制豪强、开垦荒田,颁布“均田令”,召集流民,计口授田。隋唐平定天下,承继此法,推行均田制,将战乱无主之地均授予民,受田农户按人丁服徭役、纳绢谷。百姓安生,民力舒解,百余年间,终于击垮强横世族,迎来大唐开元盛世。可惜,中唐以后,均田制渐渐名存实亡,难以为继,土地兼并重又袭来。唐德宗时,宰相杨炎为解此困,推行“两税法”,此法大为公平,甚得民心,却触怒豪户,因而推行艰难。加之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天下随之又乱。直至宋太祖平定天下后,动荡才得歇止。大宋不立田制,沿袭两税法,土地自由买卖,只依照田产,分夏秋两次收税。朝廷清简,百姓安业,几十年间,天下渐臻富庶。然而,富则多欲,奢则多骄。宋初俭朴之风渐趋奢靡,冗官、冗兵、冗费令朝廷不堪重负。积重之下,不得不变。神宗时,王安石推行新法,其中最紧要一条为“方田均税法”,此法虽有益于穷民,却招致豪户怨怒,因而难以推行。后有宦官杨戬,推出“括田令”,搜检荒山、退滩、淤地、湖泽,尽都归为公田,勒令百姓租佃,强征税钱。“括田令”由汝州开始,继而扩延至京东、京西、淮北、淮南,破产流离者难计其数……故事,也由此展开。02事起顽劣熊孩子,真相往往出乎意料
易经六十四卦体系,阴阳两面、八大层级、六十四个人物设定,结构十分精妙,情结环环相扣。人物虽多,却都有各自的性格,完全没有任何雷同。《清明上河图密码》5共分为八个篇章,分别是劣童案、宗子案、狂牛案、木匙案、界石案、厨子案、焦尸案和秘轿案。每篇8个人物故事,类似的情节设定之下,却是每个人物都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和不一样的冲突经历。故事的主线是由“三槐堂”王家的一个熊孩子展开,顽劣熊孩子王小槐因身份尊贵而四处生事,从家族到宗族、同村、邻村、乡里、县里、甚至还闹到了拱州和应天府,成功激怒了一票人,人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所有的人,似乎都只做了一件事。不是诅咒王小槐死,就是参与杀死王小槐。每个人的目的也似乎只有一个,就是王小槐死。直到清明这天,“王小槐”乘轿行到汴河虹桥时起火被烧死。不久后,家族内很多人的院子内,总是出现王小槐生前最喜欢玩的栗子,于是人人相传这是幼鬼还魂,人人皆心虚自危。这时刚好京城有名的相绝陆青到王家走访好友,开始并不愿意插手此事,在大家的相求之下,才同意帮忙化解这冤气。陆青分别与众人谈话,短短几句话,便直击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于是,每个人都到汴京东水门内、香染街口,等一乘轿子,朝轿子里说一句话。有些人,是自觉亏心。有些人,是在陆青直视人心的敲击下,无法掩饰的心虚。故事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冤气化解,随着熊孩子王小槐生前的种种经历和行为,惊人的一幕幕被缓缓拉开……03拉开故事真相,真相背后还有真相
一个七岁的熊孩子,却集中国社会中的矛盾于一身,从中国式的人情矛盾,到宗族内的权利地位之争,村子内的财富之争,村与村之间的资源抢夺,乡里的各种权力与财富的明争暗斗,县里牵扯到上层权力的矛盾,州上的政治资本之争,皇宫内恒古不变的皇权争夺。一个七岁的孩子,聚焦出纷繁复杂又丰富的人性特征,还有当下整个社会的矛盾,几乎涵盖了整个大宋的矛盾根源与争端。所有的矛盾支线并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分层聚集。每一层都有其代表的不同的阶层群体,以小见大,微小的矛盾,一点点引发连锁反应,不断扩大直到最后真相炸裂。一位书友总结得非常到位:第二篇,一句孝经,引发连环嫁祸。第三篇,一头牛死,暴露一串隐情。第四篇,一把木匙,诱发一串命案。第五篇,一块界石,揭开八桩往事。第六篇,一个厨子,导致县衙八层阴谋。第七篇,一具焦尸,惊动整个州府。第八篇,一张田契,搅动一众宦官。他按社会结构,先把整部小说分为两块,前半部是乡村,是经济基础;后半部是官府,是上层建筑。所谓劳心者和劳力者,一上一下,一阴一阳,拼合起来,才是古代完整的农业社会全景图。王小槐正在这上下两块交界处,在八卦图的枢纽位置,所以才能同时引动上下各方矛盾。阴阳分割后,八卦由低到高,一层层递进,连环驱动,到最高点后,又回到皇阁村多年前的起因,完成一个因果循环。熊孩子作恶,只不过是为了替父母的死,查出真相,激怒那些有嫌疑的人,只为发现更多线索。陆青上门拜访好友,是受王小槐相托查案,并商议出还魂之计,先将那些怀有恶心恶念之人惊起,但主要的目标却直指当朝三公之一的杨戬。从三槐王家没落子孙到各种大小人物,内心有鬼之人,都没有逃过六十四句谶语。心魔最重的幕后杀手杨戬,也是一个非常较不幸的人。他幼年就被父亲虐待,最后还被卖入皇宫,接受了净身之刑,在皇宫中过着“步步惊心”的生活。若是不杀人,就只能等待被人杀。所以,虽然杨戬当时只有八岁,心中也没有什么亲人牵挂,于是他抛弃了自己的善良,一步步黑化,靠着毒辣阴险的手段除掉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每进一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可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作茧者终会自缚。64句谶语,无一不直指始作甬者杨戬,是的,轿子中的人就是杨戬。患有哮喘病的他,最后选择扔掉药瓶,自我解脱,这又何尝不是最后的弃恶从善,自我救赎呢?棋终于要到终局了,五绝是否也会齐齐聚首,他们能否联手共破清明上河案,于岌岌可危的大宋江山,五绝能否力揽狂澜,又会起到如何关键的作用呢?作者:清也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mxxczl/8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