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氣,司呼吸,激揚清濁,吐故納新,是為常態。如果呼氣不利,吸氣不暢,就會出現哮喘,此為病態。簡單地說,哮(wheeze)是呼氣的時候發出鳴響;喘(asthma)是吸氣困難,導致吸氣節奏加快。一呼一吸,病本不同,兩者如果同時出現,就稱之為哮喘。
中醫認為,所謂過敏不過是人體陽氣衰微或者陰寒內盛,不足以抗衡、消化外來的寒氣和寒涼性質的食物,以至於誘發或添加了體內陰寒的痰涎黏液,阻塞氣道。如果提高小腸的溫度,使消化酶得以正常工作,就不會出現過敏現象,痰涎黏液也會化解為正常的津液,供人體使用,而不是危害人體。起初中醫也建議病人避免食用導致過敏的食物,隨著體質的慢慢改善,病人就可以脫敏,隨意吃東西。
對已經形成的痰濁黏液,可以通過咳,也就是支氣管壁的平滑肌收縮來達到排痰的目的,初期有效,時間長了,或者痰涎過多排不勝排的時候,就像過度奔跑的運動員會出現抽筋一樣,支氣管壁的平滑肌因為過度收縮運動而出現痙攣、腫脹,反而會加重呼吸困難,加重哮喘。
最為嚴重的是由於左心衰竭引起肺血管外液體過度增多並滲入肺泡而產生的哮喘。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紫紺、咳嗽、咳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此類病人多有高血壓、冠心病、風心病、二尖瓣狹窄等病史和體徵,兩肺不僅可聞及哮鳴音,尚可聞及廣泛的水泡音,被稱為心源性哮喘,中醫稱為肺脹。
現在很多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其特點就是呼氣尖銳鳴叫,甚至有呼哨,而吸入困難,有的出現短暫的呼吸停頓,直到憋醒。簡單分析,有人認為是懸雍垂也就是小舌頭腫大,壓住了氣管,有的就一切了之。但是過了不久,問題依然如故,病人反倒增添了嗆咳的毛病,因為吃東西的時候,小舌頭沒了,吞嚥時覆蓋不住氣管,導致飲食經常跑到氣管裡面。
從中醫角度來看,應該從調整脾胃消化入手治本,再去清理肺內和大小氣管內的痰液。有句古話叫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營養過盛,脾吸收過多,容易形成痰飲,阻塞在肺和氣管內,造成呼吸不利,甚至窒息。所以晚上早吃飯,少吃飯,不吃完就睡,多吃點化痰消食的白蘿蔔有好處。把體重、血脂降下來,呼吸才會改善。
哮喘的治療應該本著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哮喘發作的時候,應當及時使用氣管擴張劑,或口服緩釋茶鹼類藥,配合吸入糖皮質激素氣霧劑,以免出現窒息。發作不劇烈的時候,應當助咳排痰,小青龍湯、桔梗湯、葦莖湯都有這個作用。當痰凝結澀滯難出的時候,可以用海藻、昆布、文蛤、海蛤殼之類稀釋化痰的藥物。痰淤互結深入血分的時候,就需要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了,比如三七、桃仁、壁虎,等等。張錫純先生提出的按壓天突穴的排痰方法,也是簡便有效的好方法。
患者平時應當注意增減衣物,避免外感,節制飲食。俗話說,家無內賊,引不來外鬼。如果病人沒有陰寒、痰濕的體質,也不會有什麼過敏反應。如果體質改變了,吸入或攝入以前會引起過敏的東西自然安然無恙。現代醫學對改善體質沒有辦法,總是拿基因做文章,把哮喘歸咎於遺傳。稍微有點兒哲學修養的人都知道,因果之間,有個緣字,緣就是條件。就算有種子,如果沒有合適的土壤、溫度、濕度、肥料,它也不會開花結果。就算有了哮喘遺傳的基因,如果沒有合適的身體條件,它一樣不會發病。據我觀察,小兒過敏性哮喘的原因,基本與冷飲、甜品、肥膩有關。如果管不住孩子的嘴,想根治哮喘,那是不可能的。
單獨的喘症以氣陰兩虛為多見,氣短甚至氣絕的病人,用大劑量的山茱萸煎湯頓服,確有起死回生的效果,症狀不嚴重的用生山藥熬粥或煎湯代茶飲最為合適。乾咳而喘的病人,用滋潤肺陰的沙參、麥冬、川貝等等,或者就用秋梨蒸食。嚴重的陰血不足導致的喘,應當用血肉有情之品,如蛤蚧、紫河車,等等。肺纖維化、石棉肺的喘,屬於難治之症,還是預防為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englishtown.com/byxxczl/1280.html